公元前247年,嬴政年仅13岁,便被立为秦国之王。
此时的秦国,依托着关中平原,疆域已横跨黄土高原的北部,南下接壤四川盆地,东边则越过函谷关,跨入了洛阳盆地。十年前,秦国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,使得四川盆地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天府之国”,也成了秦国最为重要的粮仓和战略基地。然而,尽管关中平原曾是秦国的发源地,随着国家的发展,秦国的本土已经显得有些落后,尤其是经历了长平、邯郸等几次惨烈的战争后,秦国对四川盆地的依赖显露无遗。
单单依靠四川盆地这一远离中原的粮仓,显然不足以支撑秦国向四方扩张的雄图伟业。为了继续壮大国家,秦国必须让关中重新焕发勃勃生机,将这一片富饶之地重塑为另一个“天府之国”,成为能够支撑大秦帝国征战四方的超级粮仓。这一战略,秦国上下早已洞若观火,深知其重要性。
而在东边,韩国的统治者也敏锐地察觉到,秦国日益强盛之际,关中的复兴若能成功,将会彻底改变战争格局。韩国的权臣张平站在一幅细致入微的羊皮地图前,指着图中险峻的山川,向在场的几位韩国大佬分析。众人都在听得如痴如醉,神情凝重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展开剩余83%韩桓王安静地坐在一旁,闭目养神。他深谙申不害的“术治”之道,始终保持着外表的平静,然而内心早已在飞速运转。他的眼神逐渐变得兴奋,计划的轮廓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。终于,他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,猛地站起身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张平和在座的群臣一愣,显然对韩桓王的这般表现早已司空见惯。大家都知道,这位国君又有了新的想法,于是齐齐端正坐姿,准备聆听他的策划。
不久,韩桓王命令侍者骑马前往,召来一位身材高大、皮肤黝黑的壮汉。此人一见韩桓王,便俯首行礼,听命于王。韩桓王开口道:“天下皆知,秦国欲将关中变成千里粮仓,但这工程难度之大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如今我想听听先生的意见,是否有机会将栎阳改造成一片富饶的良田?”
那人步上前,目光凝聚,指向地图上的栎阳,滔滔不绝地讲解着。他的声音带着自信:“栎阳本地水源充足,渭河紧邻,地理条件得天独厚。然而,栎阳所处北岸地势较高,河流难以滋润到这片区域,导致这里的土地变得干旱荒芜,难以养活百姓。但若能从泾水引水,修建一条灌溉渠,自西向东,从北山南麓顺势而下,栎阳周围数百里荒地将焕发新生,变为肥沃的良田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但这项工程非常庞大,需要在山脉中修建三百余里长的水渠,工程难度堪比大禹治水,哪怕动员整个天下之力,也未必能成功。”
韩桓王听后连连点头:“先生的才智果然深不可测,真不愧为水利大师郑国。”随后,他转向在场的群臣,激动地宣讲起了自己的新计划——“疲秦之策”,即通过这个巨大水利工程,消耗秦国的国力,迫使其不能再向东扩张,削弱秦国的威胁。
众人听后,纷纷沉默。这个计划太过大胆和新奇,需要时间来消化其背后的深远影响。郑国,韩国的水工,深知其中的困难与危险,但作为大禹的崇拜者,他胸怀壮志,立志要挑战这项伟大的工程。
公元前246年,郑国受命前往秦国,带着一整套水利方案拜访吕不韦。吕不韦一听郑国的专业素质,立即被其打动。当晚,他便带郑国去见嬴政。嬴政虽年幼,却迅速决断,发布王命,命郑国修建灌溉渠。
郑国来到渭河平原,站在北山俯瞰,心中充满了犹豫与迷茫。这个庞大的水利工程,不仅需要消耗秦国的巨大财力与人力,而且一旦成功,将为秦国打下万世基业,成为其强盛的根基。此时,郑国的心情复杂至极。
随着工程的开展,修建水渠的进程已近三年,秦国投入了十万民夫,财力也消耗殆尽。秦国的财政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,远离战争的六国也因此获得了暂时的和平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秦国内部对郑国的动机产生了质疑,甚至开始怀疑他背后的真实目的。
吕不韦通过间谍获得了郑国的真实意图——表面上为发展农业,实则是削弱秦国国力。真相曝光后,吕不韦愤怒异常,下令逮捕郑国。
然而,公元前243年,关中发生了旱灾,民生困苦,瘟疫肆虐。为安抚民心,吕不韦采取了激进的措施,公开贩卖官职。嬴政也亲自前往渭水祭祀,希望借此消灾。
在郑国被捕时,吕不韦怒斥:“你修渠十几年,消耗秦国如此多的资源,表面上是为了农业,实则是在耗费国家的实力。如今,你的阴谋已被揭穿,还有何辩解?”
面对死亡,郑国毫不畏惧,坦诚道:“相国所言不假,我的确有过削弱秦国之意,但若这条水渠修成,800里秦川将得以灌溉,关中的水患得以根除。可以说,这对秦国而言,终究是大有裨益的。”
听到郑国的话,吕不韦开始动摇,但作为商人,他已经没有了继续拖延的时间。随着嬴政的突然发话,局势发生了变化。嬴政冷静而坚定地宣布:“这水渠一定要修!”
吕不韦震惊,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。嬴政虽然年少,但眼中已有了帝王的气度。最终,吕不韦不再坚持,听从嬴政的命令,允许郑国继续修建水渠。
郑国听闻命令后,惊愕不已,内心充满感激与敬畏。他跪倒在地,泪如雨下,感受到嬴政给予的巨大荣誉。嬴政最终决定将这条渠以郑国命名,成为后世的“郑国渠”。
此后,郑国以全力修渠,最终在七年后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工程。水渠的完工彻底改变了关中的面貌,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丰饶的农田,粮食产量猛增,关中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天下粮仓”。郑国渠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,郑国的名字永载史册。
发布于:天津市